「危機經濟學家」、紐約大學(New York University)教授、末日博士魯比尼(Nouriel Roubini)12月1日提出「2011全球經濟大預言」,摘要如下:
1- 由於美聯儲(FED)計畫實施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,與4或5個月以前相比,美國經濟陷入二次衰退的風險降低了。
2- 國際熱錢流入引發亞洲地產泡沫疑慮,需要完善的金融監理機制,和良好的經濟基本面,健全的金融機構資產品質,才得以對抗熱錢帶來的波動,在全球經濟衰退時還要能祭出妥適救濟政策,否則就會面臨貨幣升值、資產泡沫、通貨膨脹等一連串的威脅。
3- 世界不能再依賴美國以超出其財產和收入的方式來消費了,這種局面已經結束了。
4- 人民幣更快速升值不僅對美國有利,對中國也有利,理由是這可以幫助中國冷卻過熱的經濟。
5- 隨著大量流動性的湧入,新興市場國家面臨著控制長期資本流動的挑戰,這些國家正在像中國這樣限制貨幣進一步升值。不能僅中國充當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,其他發達國家也需要強勁的經濟增長。
6- 熱錢急速湧往亞洲為首的新興國家,其中新加坡最早反應,已經看到房地產泡沫,「但股市泡沫還沒看到」,而中國、香港等國家尚無資產泡沫顯現,亞洲各國股市的本益比持續升高,隨著資金持續流入,未來1-2年可能出現泡沫。
7- 中國的房產市場泡沫已經形成,某些亞洲新興市場也顯現出相同的跡象。亞洲或許會有持續多年的資產泡沫,但不會有破滅的問題,惟有經濟和金融政策出現弱點,才會導致泡沫破滅,投資人要放眼長期,不要擔心短期的波動性。
8- 若中國大陸領頭,帶動亞洲新興國家貨幣緩步升值,並配合政策由出口導向改為內需導向,可彌補美國消費力下滑的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外,也可降低全球貨幣戰爭疑慮,延後泡沫成型的時間。
9- 由於美元貶值帶動原物料價格飆漲,若臺灣央行讓台幣緩步升值,對於通膨也有一定的壓抑作用。
10- 歐洲債務危機存在擴散至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風險,同時歐元區逐日增加的預算赤字令人擔憂。目前,金融危機已經蔓延至葡萄牙、西班牙,並以向對較小的程度影響到義大利和比利時等國。
11- 因為已開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復蘇的表現出現脫鉤現象,國際資金流竄、金融市場波動性過大,政策和法規等有許多不確定性,未來是一條崎嶇不平的道路。
12- 肯定臺灣、泰國、巴西等新興經濟體,面對熱錢湧入所採取的長期和短期「整合式對策」。新興經濟體動用外匯存底來調整國際流動性,進行本國貨幣匯率的干預,有的國家採取非沖銷式干預,仍是造成經濟過熱,引發通膨,連帶信用擴張;有的採取沖銷式干預,維持高利率,熱錢還是會流入;因此,有的祭出資本管制,看起來似乎有效,實際上只是改變熱錢流入的「組成」,不會改變整體趨勢,就算資本控制,也不一定有效。
13- 在美國持續寬鬆貨幣政策下,國際熱錢會繼續湧入新興市場,建議只有健全資本市場,和資產完善的金融機構,具備創新能力,民間部門要有活力,勞務部門能提供勞力,才能對抗綿延不斷的風險。